海岸復育…方式多樣/沙腸、離岸堤具保護力
2009-11-27 · shelly · 氣候變遷 · 點閱數:2344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海岸線侵蝕原因眾多,為防止侵蝕情況加劇,必須要有保護措施,早期的觀念只侷限於「保護」,少考慮景觀、生態,目前漸有改善。
荷蘭、北歐多年前嘗試採用「植生方式」,在沙灘上種植藤蔓類植物,沙灘上種藤蔓具有留砂 功能,曾實地到荷蘭、北歐等國考察植生方式護灘的成大水工所副所長高瑞棋表示,當地沙灘藤蔓類植物留住的砂子高度甚至可達三、四層樓高。
至於台灣的海岸復育,目前由經濟部水利署官員每年大約撥一、兩千萬元的經費提供給各縣市處理,早期幾乎都是築堤、放置消波塊,嚴重破壞景觀,如今作法已更謹慎。
比如水利署一、兩年前委託成大水工所執行台南青草崙海岸保護計畫,水工所以可分解的材質裝填砂石而成的「沙腸」替代消波塊。具重量的沙腸,可以承受海浪、海流的作用力,減輕海岸線侵蝕,沙腸外覆材質即使損壞,對海岸生態影響會較小。
由於堤防具有攔砂現象,近年來人為保護海岸發展出「離岸堤」養灘法,在海與沙灘之間興建一座座與沙灘平行、間隔式的堤防攔砂。台灣南部的茄萣鄉海灘以此工法護灘養灘,效果還不錯。
此外,成大副校長黃煌煇說,去年起嘗試以蚵殼替代消波塊研究,實驗室已證明理論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