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財障礙到碳稅障礙─向短視內閣進一言
2009-12-13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很諷刺的,當全球各國齊聚哥本哈根,討論如何因應全球暖化、力圖減碳之際,我們的行政院長,卻在工商協進會的早餐會中,承諾暫緩推動能源稅;不僅如此,吳揆上任後,行政院聚焦推動的大型投資案,赫然是國光石化、六輕五期、大鋼鐵廠等高排放量投資案。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政府此舉,可能在未來五到十年,置國內經濟於險境。
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簽訂時,或許還有不少「唯經濟派」者,還在辯駁說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量「關係不是很明確」。當年簽訂議定書且力行減碳的國家,以歐洲國家為主;美國這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來個相應不理;開發中國家則未加入承諾減碳之列。
冉冉十多年過了,許多新數據與研究出爐,全球暖化程度、海平面上升速度,都遠比原先估計者嚴重。哥本哈根會議,縱然因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南北貧富差距問題等諸多結構性因素,會議是否對減碳量、已開發國對開發中國家的財經支援等議題達成共識,仍有疑問。但全球各國都已認同減碳目標,不僅美國承諾二○二○年達成較二○○五年減少十七%,連開發中國家的中國、印度,也分別承諾四○%、二六%的減碳量。全球對地球暖化的嚴重性與溫室氣體減量的迫切性,的確是已達空前未有的共識。
對眼中只見經濟成長數字與選票的政客,與他們談地球公民責任,或許太「崇高」、太不實際了,因此,就從經濟與貿易觀點切入,談談此議題對未來台灣經濟的影響吧。
在《京都議定書》簽訂時,台灣似乎「竊喜」自己非聯合國成員,所以未參與簽訂,這十多年來,從來沒有任何政策思考到溫室氣體減量;產業方面,產業結構從未調整,石化、鋼鐵仍是鼓勵投資的重點;民生方面,持續維持低能源價格,甚至政府補貼油電價,等於變相鼓勵民眾多使用能源。根據工研院的統計,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一九九○年到二○○六年,就已上升一三三%,平均每年成長五.四%。台灣「奮勇精進」的結果,二○○七年總排放量在全球居廿二名,人均排放量居十八名,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但,當現在各國都參與並積極減量時,有哪個國家會「縱容」一個不但不參與碳減量,而且還不斷增加的國家?這些國家會容許自己犧牲短期經濟效益、付出成本代價,以維護地球環境,但其它國家卻毫無作為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許多國家已經準備實施「碳稅邊界機制」,以高關稅與貿易障礙,制裁那些不積極減碳的國家。
對以貿易出口為經濟命脈的台灣,一旦面臨這種貿易障礙與制裁,而且,請注意,是幾乎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可能祭出此招,台灣的經濟將無以為繼。而減碳的調整,比之智財權的調整,更需要時間。中經院長蕭代基說能源稅是今日不作、未來必然後悔,就是這個意思。
廿年前,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施以最嚴重的貿易障礙與制裁利器,是智慧財產權問題,對不尊重智財權、盜版嚴重的國家,施予貿易懲罰。台灣曾多次進出美國三○一名單中;政府與業界在壓力下,也只有不斷改進,終使台灣從名單中「畢業」。不但如此,台灣企業擁有的專利權還不斷增加,在電子科技方面,儼然成為另一個「智財大國」。但未來,台灣要面臨的將是「碳稅」的貿易障礙與制裁,如果台灣繼續在減量上毫無作為,甚至繼續揮霍、增加排放量,台灣的產品將在全世界被課以高關稅、甚至被抵制。事實上,民間企業都已看到這層隱憂了。張忠謀日前提出明年企業三大挑戰時,就指出哥本哈根會議後,全球對二氧化碳排放會有更嚴謹的管制,碳排放、碳稅等問題會接踵而來。電電公會理事長焦佑鈞提醒,歐美環保意識抬頭,國內企業要提早作好供應鏈碳足跡管理。而美國最大通路商沃爾瑪已決定,二○一四年起全部上架產品,都要揭露綠標。
從智財障礙到碳稅障礙,不會太久。政府弄個空心的「永續發展計畫」,卻對能源稅─這個有助碳減量、且是最起碼的作為,為了短期經濟考慮,都不敢推動,結果反而置台灣經濟前景於危境。目光短淺,令人擲筆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