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奏輓歌 環保海鮮護生機
【記者呂苡榕整理報導】人類大量捕撈魚類,導致海洋大型魚類越來越少,科學家大膽預言,假如過度追逐海鮮的情況再不改善,40年後,海底將不會再有魚類。6月8日世界海洋日當天,荒野保護協會舉辦「餐桌上的海洋守護行動」,教導民眾正確選擇海鮮的原則,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力。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林耀國表示,海洋是地球重要棲地之一,海洋生物和陸域生物都需要重視,人類不該只把他們看成「食物」。許多大型與類過度捕撈影響整個食物鍊和生態系的平衡,今年東港黑鮪魚季出現產量銳減的現象,表示海洋中的大型魚類已逐漸減產。荒野保護協會表示,人類無法立即停止食用魚類,但可以經由正確的選購觀念,讓許多魚種獲得喘息空間。
海洋日當天,荒野保護協會提出「永續海鮮原則」,呼籲民眾在選購前須先了解三件事:所有海洋漁業所捕撈的海鮮都是「野生動物」、目前海洋資源已面臨危機,以及把握今天的選擇,決定海鮮的未來。
對於目前海洋生態初步了解後,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民眾在選購上應選擇量多、成熟期短,易捕撈且有漁業管理的海鮮,例如鎖管、秋刀魚,南極蝦等便宜又環保的海鮮。另外,選擇濾食性或草食性的養殖魚種,或者管理良好的養殖海鮮,例如牡蠣、文蛤、虱目魚、吳郭魚等。最後則是選擇採用符合永續標準所捕撈的漁獲。
荒野保護協會也要求消費者儘量不要食用珊瑚礁魚類、大型魚種或幼魚、魚卵和深海魚類,也不要選購稀有物種與已過度捕撈等魚種,才能讓海洋魚或保持長期的來源。
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也表示,世界海洋日要談的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改變,吃魚在現代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過於便利也加速消耗海洋資源。她呼籲民眾不只要慢慢吃,更要吃當季與在地的魚類,重新在吃魚的過程裡,向大自然學習生物生長的原則。
為了讓民眾了解目前海洋面臨的生態浩劫,荒野保護協會也將在6、7月間舉辦海洋影展,播放「魚線的盡頭」、「血色海灣」以及「救鯊行動」3 部片,提醒民眾關心海洋動物的命運。活動內容可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日相關網站查詢(http://www.worldoceansday.org.tw /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