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附小「蚵學小飛俠」 調查海岸悲歌〔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南大附小學生扮「蚵學小飛俠」,調查四鯤鯓海岸廢棄蚵棚問題。(記者洪瑞琴攝)2015-08-30 18:08
發稿時間:17:55 更新時間:18:08,新增影片。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台南大學附小學生扮「蚵學小飛俠」,9個月來針對四鯤鯓海岸廢棄蚵棚進行觀察與研究,今天在成大水工實驗所發表「蚵難?樂蚵蚵?」成果報告,有表演、有簡報,「文武雙全」讓參與座談的學者專家驚嘆不已!
南大附小彩虹斑馬河巡隊於去年11月推出「蚵」主題式教學活動,發現海灘上佈滿廢棄蚵棚的竹子和保麗龍浮具,沒想到美味鮮蚵背後竟是海灘的悲鳴,因此莊詠晴、陳家萱、陳炘榆、韓欣恬和李昆圃5位學生組成「蚵學小飛俠」,先透過網路資料查詢調查台南養蚵的方式。
他們發現目前大多以浮棚式養殖為主,竹子和保麗龍是蚵棚的主要材料,但一座蚵棚平均只有2至3年的壽命,而每年海面上約有1萬座蚵棚,因此產生大量廢棄的竹子和 保麗龍,是四鯤鯓海灘污染的主要來源。
學生們進行田調及訪問,對照官方與蚵農說法,蚵農慣用材質輕又低廉的保利麗,官方管理人力又不足下,問題年復一年。他們還作300多份問卷,統計結果發現72%民眾喜歡吃牡蠣,卻有將近30%的民眾不知道廢棄蚵棚的竹子和保麗龍均以焚燒處理。
學生也發現海灘上堆疊著等候回收的蚵棚,卻時常被不明人士利用黃昏或清晨私自點火焚燒,造成嚴重的空氣及海灘污染,並將親自拍攝到的私自焚燒廢棄蚵棚影片呈現給與會的專家學者觀看,當下讓大家感到震撼。
發表會上,他們透過微電影、簡報及專家學者座談互動,短期目標希望市府編列充足預算確實回收蚵棚、回收過程公開透明化並公布相關數據、積極尋找替代浮具以減少保麗龍的使用等,長期目標輔導蚵農跳脫慣性思維,創新養殖方式。
包括成大水工實驗所副研究員張引、成大工業設計系主任馬敏元、南台創新產品設計系主任王文雄及劉大琦老師、台南社大研發會理事長黃煥彰、南大附小校長許誌庭、前立委王幸男、蚵農王光華參加,都一致讚賞這群「蚵學小飛俠」,小小年紀就充滿愛鄉情懷。
指導老師張景傑表示,彩虹斑馬河川巡守隊除了平日淨岸及水質監測之外,也鼓勵學生投入獨立研究,社會領域不僅從課本上知識的汲取,也擴展到戶外的具體行動,改變就從行動開始。
南大附小校長許誌庭說,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是學校教學特色之一,平日鼓勵教師進行課程活化,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群學生研究精神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相關影音(南大附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