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海域都有塑膠微粒 黑潮公布表層海水調查結果【環境資訊中心】
2019年01月03日上稿 編輯: RayPeng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全台灣的海域已經沒有『沒有塑膠微粒的地方』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3日發佈檢測全台海水的結果,指出全台海域的確佈滿了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來源以生活來源為大宗,工業、漁業次之。
「塑膠微粒怎麼從陸域到海上?怎麼隨洋流擴散?對人體到底有什麼影響?」黑潮執行長張卉君提醒,目前人類對塑膠微粒的來源、成因、影響都還需要再調查,這件事情不可能單由民間團體來做,政府應效法鄰國日本,馬上啟動長期的調查。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也認為,政府應依據調查結果,對漁具、一次性塑膠進行更積極的限制。
黑潮在2018年5月展開「導航計畫」,繞行台灣沿海與澎湖、小琉球、蘭嶼三離島,調查海漂垃圾、收集海水樣本。他們挑選了51個檢測點進行海水表面塑膠微粒的打撈與蒐集,並花了半年多的時間進行分析。
檢測數據結果顯示,51個檢測點都有發現塑膠微粒,每立方公尺的海水中,有從0.016個到64.12個不等的塑膠微粒,「全台灣的海域已經沒有『沒有塑膠微粒的地方』了。
其中又以嘉義八掌溪出海口含量最高,每立方公尺含有64.12顆,換算起來等於一座國際標準游泳池內有13萬5000顆塑膠微粒。其次高雄後勁溪出海口、基隆和平島的4.9、3.1顆塑膠微粒,也等於一座泳池內有1萬顆上下的塑膠微粒。
黑潮研究員溫珮珍指出,他們選擇以出海口、漁業、觀光密集的海域為測點,使用的是美國NGO組織「5 Gyres」所設計的方法與網具,讓船隻以兩節的船速拖行網具15分鐘,收集表層海水,後續再一一分析每個樣本的成分。
硬質塑膠佔最高 各地佔比不同 與人類活動有關
他們將塑膠分類為五類,有瓶蓋碎裂而成的「硬質塑膠」、多為食品包裝的「軟質塑膠」、用在包裝、蚵棚的保麗龍「發泡塑膠」、魚線、漁網、衣物「塑膠纖維」、與來自工業的圓形塑膠粒「塑膠原料」。
在全台的海域中,硬質塑膠的佔比都是最高,溫珮珍指出,這還是顯示生活塑膠為大宗。不過,他也觀察到幾處有較特別不同的佔比,例如八掌溪出海口有最多的圓形塑膠粒,推測是上游與鄰近縣市工廠的塑膠加工原料;西南部海面,包括曾文溪口、安平新港、後勁溪口、高屏溪口、楓港溪口小琉球等,除了塑膠微粒的含量較高外,軟塑膠、發泡塑膠也佔不少的比例,顯示與人類活動是否密集有關,西南沿海的塑膠微粒,與觀光、漁業、養蚵等脫不了關係。
溫珮珍更指出,花蓮奇萊鼻測得的塑膠微粒中,從塑膠袋碎裂而來的軟塑膠特別高,他推測是鄰近「環保公園」,也就是過去的掩埋場而來,且掩埋場至今仍不斷崩落入海,同樣的,基隆潮境公園周遭海域的塑膠微粒成分也類似。
長期監測海灘廢棄物問題的晁瑞光指出,在台南海岸上,第一嚴重的是養殖蚵棚使用的保麗龍浮具,再者為塑膠製品,第三來自一次性飲料杯、寶特瓶、瓶蓋、吸管等,且逐年增加。
晁瑞光以台南市禁用保麗龍飲料杯為例,表示這幾年沙灘上的量就明顯減少,可見長期調查累積資料、追索成因、並提出相對政策的重要性。而針對保麗龍浮具不斷在沿海碎裂、污染海洋的狀況,晁瑞光建議,應改用PE浮筒以再減少發泡塑膠污染。
環團、學者齊聲 籲政府展開長期調查 以政策相應
張卉君表示,黑潮後續將在東部海岸選定八測點,持續進行一年四季調查,但更希望政府展開長期監測,塑膠微粒怎麼從陸域到海上、怎麼隨洋流擴散,都還需要再調查,才能有相對應的政策。同為黑潮流域的海島國家日本,在2014年已展開全國海域一年兩季以上的海漂垃圾與塑膠微粒調查,台灣應該效法。
張卉君指出,美國加州於2018年10月針對塑膠微粒影響人體健康問題,制定《加州安全飲用水法》,要嚴格管控微塑膠對健康的風險。
反觀台灣,雖然去年8月環保署交出了對海水、自來水、海灘、貝類含塑膠微粒的首次調查,已經確認其中的確含有塑膠微粒。但當時環保署與自來水公司表示,自來水中塑膠微粒低於國際文獻,更遠低於瓶裝水,民眾並不需要太恐慌,對此張卉君反問,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還有待研究,可能不亞於空污,政府應積極投入調查,而非抱持輕忽的態度。
曾任立委的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表示,看到民間從海岸與海上進行的調查結果感到很憂心。尤其黑潮還只是調查了表水層,但已有研究指出,塑膠微粒會如滾雪球般的沈入海底,對底棲生物造成影響,包括海洋生態系統、海洋使用功能和人體健康都是莫大威脅。海洋保育署雖然已經成立,目前經費卻相當拮倨,塑膠微粒問題在台灣尚未受到應有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