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熱愛自然的傻瓜,樂當海灘糾察隊
別人撿珍貴的漂流木,他撿賣不了錢的垃圾,
不但用勞力 撿,還花腦筋分類、計算,他為什麼這麼做?
轉載自 天路客~Relentless Trust In God 部落格
九月六日,莫拉克颱風過境一個月後的星期天下午。
台南市小美軍沙灘上,漂流木仍沿著海岸線綿綿密布,沙灘上放眼望去,處處可見破碎的塑膠袋翻飛,玻璃瓶、保麗龍 杯及各種垃圾散落,蚵架廢棄的竹子四處橫躺,再往陸地前進,因為重量較輕而被颱風掃得較遠的蚵架保麗龍塊也散見於草叢中......看得令人觸目驚心,這 完全不是印象中熟悉的海灘。
這塊平時人煙罕至的沙灘,據說是同志裸曬的地點,此時,卻聚集不少人來撿拾漂流木,甚而有人特地帶了電鋸來切珍貴的木材。
同時間,卻有一群人正在撿垃圾,路過的老人納悶地問:「撿這有用嗎?」跟他說不只是撿,還要將垃圾分類、統計,他聽了不無戲謔地說:「真『笑虧』。」眼裡不是敬意,而是帶著許的不認同。
的確,在世俗的眼光裡,能偶爾去參加淨灘就很了不起了,畢竟彎個腰撿撿垃圾不難,但是撿了以後再分類、再算,聽起來不是有點笨嗎?但事實上,這件「笑虧」事,這群人已足足做了四年。
事情源起來自幾個人的傻氣。「我是被陷害的,」發起人、台南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經理晁瑞光笑著說。二○○四年,花蓮黑潮海洋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找上他,希望他一起加入海灘廢棄物監測的行列。
當時晁瑞光在台南社大投入河川巡守等環保工作,但「固定班底」不到十個人,清理海灘是何等浩大的工程,他自忖人力根本不夠,在電話中支吾以對,掛掉電話後也沒放在心上。
可是隔年八月張泰迪又致電晁瑞光,他勉為其難答應,卻沒想到張泰迪即刻從花蓮騎機車「殺」到台南幫他做訓練,「當時我們沒有人,也不懂,幾乎是趕鴨子上架。」
做海灘監測,第一步便是挑選一個適合長期監測的地點。晁瑞光回憶,當時塩水溪出海口、二仁溪出海口及黃金海岸都 曾列入考慮,但是黃金海岸常舉行淨灘活動,變動因子多,所以先排除。而二仁溪因為電子廢棄物污染的問題「揚名國際」,較易引起關注,且可以同時觀察河川帶 來的垃圾,於是鎖定二仁溪出海口。
二○○五年十月,晁瑞光在台南社大以海灘廢棄物監測社團的名義,將自然與環境學程四個班的學員都拉去撿垃圾,浩浩蕩蕩近百人展開第一次行動。
「只能用『不知如何是好』來形容,哪有什麼沙灘可言,沙灘上盡是垃圾!印象很深的是保麗龍、飲料杯、飲料玻璃 瓶、藥用玻璃瓶(醫療廢棄物)等等,撿都撿不完,保麗龍粉碎的小球滿地都是,最後大家拿木片用刮的,好不容易才清出一片約五十公尺的沙灘,」晁瑞光在部落 格如此記錄著,字裡行間透露著悲憤之情。
緊接著十一月進行第二次監測,只剩下十幾個人參加,「大家被嚇到了,不敢來了,」晁瑞光說,海廢監測除了撿垃圾,還必須根據使用來源進行分類、統計,以期從源頭根絕垃圾問題,「撿垃圾簡單,小孩子都會撿,困難的是分類。」
因為海灘垃圾並不都是「完整」的垃圾,有的經過海漂已支離破碎,甚至磨成塑膠微粒混在沙裡,難以計數;有的和海 草、破漁網全部纏在一起,光是要拆開就傷透腦筋;還有極容易破碎的保麗龍,小小一塊便可以製造成千上百的「分身」;更不用說毒蟲遺留的注射針頭、酒鬼留下 的破酒瓶,也都可能是致命的危險……相形之下,艷陽的熱度、垃圾的惡臭已不是太大的問題。
打開海廢社的監測表格,分為漁業用廢棄物、喝完即丟飲料容器等幾大類,以喝完即丟飲料容器為例,又分為玻璃、保麗龍及塑膠等細項,每個項目後密密麻麻寫上件數及加總,然後統整計算比例及排名,是非常煩瑣的工作。
「花一個小時撿垃圾,就得花一個小時做分類,」與晁瑞光併肩做戰的牽手陳美靜說,「但有時候真的破碎到不知怎麼分,也只能丟到垃圾袋裡,所以我們統計出來的數字都是保守估計。」
不過晁瑞光沒有被嚇到,他觀察國內外媒體相關報導,發現海洋垃圾是世界性的問題,更加確信自己的方向是對的, 「對的事就要去做。」於是二○○六年初,他進一步將海廢監測課程編入自然與環境學程,而且課程完全免費,當起沒有鐘點費的老師,「不然誰要花錢來撿垃 圾?」他笑嘻嘻地說。
海廢監測自此成為常態活動,固定在每個月第三個星期日舉行,喊出的口號便是「一個月一次、一次三個小時,輕鬆愛地球」。
說輕鬆也並不全然,海廢監測需比對同一時期、不同年份的海灘垃圾,耗上兩年才算完成一份完整的監測報告,是一場長期抗戰。
二○○七年九月,兩年一輪的監測統計結果出爐,保麗龍以七○%高居榜首,其中又以漁業用保麗龍最多,其次為保麗龍杯。其次為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晁瑞光於是將焦點鎖定在漁業用保麗龍及保麗龍杯。
晁瑞光分析,台南蚵農採用浮筏式的蚵棚居多,這種養殖法需要保麗龍塊支撐,所以漁業用保麗龍廢棄物九九%來自蚵 架。台南市雖然早於二○○四制定了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編號列管並收取規費,規定廢棄蚵架須拖上岸由漁會統一處理,但實際情形是蚵農往往直接放水 流,而海廢社的監測結果更證實這一點。
「保麗龍不能分解,而且極容易破碎,破碎後又難以清理,造成很大的污染,」晁瑞光說,如果在源頭、也就是一塊保麗龍時就處理,後面可以省掉很多人力、物力的處理工作,如何推動公部門落實政策也是海廢監測最重要的目標。
此外,海廢社觀察到廢棄蚵架在沙灘上露天燃燒,而保麗龍更在怪手三兩下「處理」之下破碎成更難收拾的局面,於是透過媒體反映,並馬上得到主管單位的回應(環保局說交給漁會處理,漁會也說不是他們燒的),「我們只能繼續追蹤,發現至少今年已做出較完善的處理。」
至於保麗龍杯,為了推動全面禁用,晁瑞光除了積極出席公聽會、講座,將照片、紀錄放在部落格,與媒體保持良好互 動,不定時寄嚇人的紀錄照片給民意代表,並從小學生開始做教育宣導,首度與裝置藝術工作者陳慧美合作,利用海灘廢棄物做成七隻怪獸,到台南市各個小學巡迴 展覽、舉辦講習。
動作頻頻之下,台南市長許添財於去年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活動中宣布,台南市將成為台灣第一個餐飲業全面禁用保麗龍杯的城市。
只是,此舉引發業者恐慌,少數議員在一場公聽會中質疑缺乏法源依據,並主張應先輔導建立回收機制,因而於十月宣布暫緩實施。
晁瑞光說起當時密切注意召開公聽會的消息,甚至得到環保線記者承諾通知,最後卻雙雙被刻意「忽略」,因而未能出席時,表情仍是無限惋惜,「一場一面倒的公聽會扼殺了一個創舉,」他嘆道。(他公聽會隔天碰到負責單位主管,還假意問他:你昨天怎麼沒來參加?讓他譙在心裡)
不過今年七月,晁瑞光藉著另一場宣導活動,讓許添財與台南縣長蘇煥智雙雙在一張「愛地球,不要用保麗龍杯」的海報上落款簽名,「提醒他們別忘了承諾。」
晁瑞光現在儼然成為地方媒體喜歡諮詢的專家之一了,不過這位專家卻是「玩」出身的。自唸高中起就喜歡揹著相機上天下海到處玩,晁瑞光坦言曾經傻傻地在颱風天上山,只為了捕捉風雨前特別炫麗的夕陽,「我熱愛大自然,享受自然對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
後來,晁瑞光到華燈藝術中心,老闆是一位神父,最喜歡問讓他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你生存的價值是什麼?
當看到曾經熟悉的美好已逐漸面目全非,晁瑞光從一開始只會「譙」,慢慢化為具體的公民行動,加上任職台南社大後遇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於是從記錄中石化台鹼安順廠污染、巡守台南市河川污染、老樹調查等逐一打下底子,而後進行海廢監測。
他並不真的是「默默行善」的傻瓜,明白讓議題引起關注的重要性,因此除了將照片、紀錄放在部落格,與媒體保持良 好互動,不定時寄嚇人的紀錄照片給民意代表,去年,還開始往下紮根,做教育宣導,與裝置藝術工作者陳慧美合作,利用海灘廢棄物做成七隻怪獸,到台南市各個 小學巡迴展覽、舉辦講習。
做這麼多事,他支領的從來只是台南社大的一份固定薪水,朋友曾取笑他「以後不是餓死,就是吃底片」。什麼支持他一路走來?「我想要解決問題,因為看了會幹,我持續的定力就是不甘心、不爽,」晁瑞光率直地說,「如果環境繼續污染,有錢也買不到美好的生活。」
問他有沒有懷疑過自己做的事?「我唯一的疑問是,看到那些還沒撿起來的垃圾會感到罪惡感及無力感,」晁瑞光說,最難的是踏出第一步,「就好像開公司要熬過三個月,我慢慢調適,然後發現漣漪效應已慢慢產生了。」
這樣的漣漪效應讓海廢社從一開始的五、六個人,到如今號召了二十幾個核心社員,其中還包括了下一代。
第一任社長周家鳳,從單身時就參加,而後結婚、生子,除了坐月子,幾乎沒缺席過。現在肚子裡懷了第二胎,老大「阿偉」從還不會走路坐在海灘上吃沙,到現在已經可以幫彎腰不便的媽媽撿垃圾,是大家口中天不怕、地不怕的「海灘寶寶」。
第二任社長林俊成是麵包師傅,固定將股市獲利一○%捐給社團,他還挑戰原本喜歡穿得美美的、熱愛跳舞的小企業老闆娘方宣之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並成為社團金主,兩人捐款超過十萬元,供做買垃圾袋、保險費及活動完的「吃冰基金」。
現任社長雅婷在台南科學園區管理局上班,不僅感召辦公室同事,連奇美電子認識的員工也一起拉過來。
台南社大學程助理黃千芳曾質疑「幹嘛去撿垃圾?一個月三個小時夠嗎?」後來發現數據的確有助於設定一些目標、議題,現在每個月拉著女兒一起撿垃圾,她感動地說,「這些志工撿垃圾都會到,要約吃飯卻約不到人。」
此外,陳慧美為了做出更吸引人的怪獸,每天看卡通了解小孩的喜好,三更半夜跑到市場收集保麗龍杯,年花三萬元租 屋存放撿回來的垃圾,每支瓶子、每個保麗龍杯都仔細清洗、晒乾,打開每個打火機倒乾瓦斯……唯一目標只希望藉由生動的藝術創作,吸引孩子的目光,進而從小 培養孩子對環境的感情。
認識晁瑞光多年的陳慧美說,「他這個人就是會做這樣的事。」她眼中的晁瑞光是一個很直的人,對的就去做,不會想太多,「傻的好處是,沒有聰明人那麼多的算計,但做久了就產生深層意義。」
小檔案
姓名:晁瑞光
現職: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經理人
年紀:57年次
傻瓜行為:每個月至海灘撿垃圾並分類,持續監測海灘四年。
影響性:幾乎促成台南市成為第一個禁用保麗龍杯的城市。
(訪談日期:20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