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22
:::

漂浮的未來9--風力發電綠能源 低地之國深省思

轉載自  大愛影音網  http://media.newdaai.tv/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2008年再生電力佔家庭用電比,目標今年底要提升到9個百分比,而其中風力發電就佔一半。但一方面,花大錢設置風力發電機,另一方面的荷蘭,卻因為千百年來圍海造陸,得不斷抽水,防止過半國土淹沒。荷蘭光一年抽出海的水量超過120億噸,得耗多能源,沒有抽水機的年代,荷蘭又是怎麼度過,漂浮的未來系列報導,帶您一起了解。

因為北海風場,荷蘭的風力發電,得天獨厚。因為節能減碳,荷蘭的腳踏車數量,高出總人口兩倍。但光靠綠能,光憑觀念,就說荷蘭是環保國家,並不客觀。

荷蘭建築師 KoenOlthuis:「在荷蘭我們有3500個圩田,我們必須不斷用馬達抽水,維持圩田的乾燥程度,每一天我們抽出去的水量,幾乎等於日本東京,所有工業所有民眾一年的用水,所以是很大量的水,從荷蘭抽到海裡。」

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以前是豪語,現在等同原罪,因為再怎麼美化,都無法不正視,只要不抽水,荷蘭就會淹水。

時間回溯到十三世紀,荷蘭開始圍海造陸,一塊塊低於海平面的圩田,就靠不斷抽出河水海水,才能提供耕種,畜牧,甚至建築

荷蘭萊登大學建築博士候選人 黃恩宇:「他們利用植物讓植物死掉,讓他慢慢跑出,圩田這樣的東西所以一塊地要能夠蓋房子要很久,要幾十年的時間。」

既然寸土寸金,那麼說荷蘭把海當聚寶盆,一點也不為過,十八世紀前,沿北海邊及河流出海口填土造陸,十九二十世紀,築堤易海成湖後,甚至在湖中填出一整個省。

但事情往往有一體兩面。很難想像,安客豪森這個傳統的北海小漁村,在十三世紀,是個繁榮的國際海港,但隨著荷蘭人與海爭地,這裡現在已經變成內陸港灣,當然經濟地位也一落千丈。

但真正得仔細丈量,是各地水位,因為圩田不是填好土,長完草就沒事,不斷抽出過飽和的地下水,或藉水壓滲入的海水,這個重責在過去由風車一肩扛起。

風車運轉之前,透過尾端的木樁支架與舵輪,可以360度旋轉頂端,尋找最好風場,再藉由葉片軸承,連結到上層垂直齒輪,咬合主幹上水平齒輪,將動力傳導到下層另一組齒輪,連結到水車輪軸,驅動運轉。

桑德海博物館解說員 ANDREGROENEVELD:「有點像是機械表,從一個齒輪帶動另一個齒輪反方向轉動。」

原理很簡單,但堤防和風車卻是早年與荷蘭人,唇齒相依的安全屏障。

桑德海博物館解說員 ANDREGROENEVELD:「可以看到這是小堤防,在風車前面的那一塊,這算是很小型的堤防,在更後面有更高的堤防,是屬於艾瑟湖的堤防。」

一道道堤防阻止海水或河水入侵,一座座風車把圩田中過多的水,藉著計算精密的水道高低差,不斷往外排。

荷蘭是與水交融的國家,利用北海的風場,極盛時期,荷蘭有一萬多座風車,有的拿來磨麥有的拿來榨油,而大部分是和這十九座,被列為世界遺產的風車一樣,用來排水防洪,而根據衛星定位,我現在的位置,其實是在海平面以下兩公尺。

住在海平面下為什麼不會淹水,因為在不同高低水位設置風車,兩旁裝閘門防堵水回流,當風葉開始運轉,水車加速產生動能,水閘就會開啟,一步一步將水往高處送,最後排出堤防外。

一樣的堤防,從古代的馬車變成現代的卡車,不一樣的卻是優雅的風車被巨大的螺旋式抽水機取代,所不同的是,風能與風災,水利與水患,節能與耗能,都以人為主體,卻把利弊得失,怪罪到大自然頭上.逢災無語問蒼天之際,檢視來時路,答案呼之欲出。

大愛新聞 林珮霖 宋和祥 荷蘭報導

科學顧問:周柏儀 黃恩宇 KoenOlthuis GuidoWyseure DeckerSeppe
行政院國科會補助
2009/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