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22
:::

漂浮的未來10--數世紀與海爭地 付出代價難估算

轉載自  大愛影音網  http://media.newdaai.tv/


荷蘭有60%的人口,居住的地方低於海平面。根據估算,到這個世紀末,緊鄰荷蘭的北海會再上升130公分,許多堤防可能潰堤,因此荷蘭政府預計耗費一千億歐元來做補救措施。荷蘭長達好幾世紀的與海爭地,得付出多少代價,在一系列的專題中我們將帶您來探討,今天我們先從建築來看看荷蘭所面臨的處境。

荷蘭集結了美麗色彩與活力,錯落有致的運河,幻化為觀光客眼中的北方威尼斯。

但什麼是在地觀點?

阿姆斯特丹民眾 Yuonne riem:「總是在尋找我們可以住在哪裡,因為荷蘭和水關係密切,土地很小,大部分都是水、海、運河、河川。」

就平均值而言,荷蘭國民身高世界第一,但國土高度卻是全球最低。

當地人笑稱,長的越高,萬一淹水就能多撐一會,但荷蘭的國土到底有多低?

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卻有多達60%的人住在這,如果暖化加劇或沿海潰堤,荷蘭這一大片陸地會變海域。低於海面一到五公尺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將陷入水牢。

1953北海洪災,3.85公尺高的風浪摧毀海堤,揭開荷蘭的歷史傷口。

先進如荷蘭,也曾走過堆沙包的歷史。也曾歷經七萬人撤離,最終,用1836條人命寫下歷史悲歌。

是大自然錯了嗎?還是因果這個概念也能和先進的都市規畫相印證?

荷蘭萊登大學建築博士候選人黃恩宇:「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地方,以前就是大概就是海和城市的分界,往這邊看的話就是以前的海,就是出海口,所以你現在看到這些建築物、車站,都是後來在十九世紀之後填出來的土地。」

西歐交通樞紐,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每天得運載十五萬人次,很難想像,車站週邊、包括碼頭區塊,都是無中生有。

荷蘭萊登大學建築博士候選人黃恩宇:「等下可以到市區看,看那些老房子,都是歪歪斜斜、非常厲害!」

順著運河往老城區走,一整排蓋在河邊的房子,年代可追溯到十七、十八世紀,在台灣幾乎都能成為一級古蹟。

因為地質鬆軟,早年只能靠一個個大木樁深入地底,作為支撐。

荷蘭萊登大學建築博士候選人黃恩宇:「這樣也造成很多問題,因為就是結構不穩,所以很多,你看側面牆這邊裂開之類的,慢慢會坍出去,所以你可以看到建築立面,很多叫壁鎖的東西。」

桑德海博物館解說員 ANDRE GROENEVED:「當你去老城區,可以看到這種壁鎖,把磚牆和木樓板固定在一起。」

但再怎麼強化,也抵不過時間的催化,建築術語中不均勻沉陷,讓老房子站不直,讓老教堂彎了腰;而同樣的原理,順著火車來到萊登,爬上一望無際平坦地勢中罕見的制高點。老城堡其實連底下的小山丘,也是人工填土而成,回首中古世紀,擔心敵軍來襲為輔,居高臨下觀測萊茵河氾濫為首。

卸下歷史重責,城堡上的簡易測量器,說明裂痕與位移不斷擴大,但災情預警系統已經進步到千百年防洪計畫,結論卻是..........

歐盟氣候變遷會議捷克環境部官員 VERONIKA JAGOVA:「乾旱不只出現在非洲、也會出現在歐洲。」

EW 歐洲水資源合作主席 Tom Vereijken:「 2100年,海平面會上升1.3公尺,這意味著如果坐以待斃,一半以上的荷蘭都會淹水。」

有水無水都是浩劫,看來,身為地球公民,無分強權弱國,暖化當前,誰都沒有災難豁免權!


大愛新聞 林珮霖 宋和祥 荷蘭報導
科學顧問:周柏儀 Emma Van Den Bosc Tom Vereijken
行政院國科會補助
2009/04/2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egn952yEM&feature=player_embed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