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22
:::

漂浮的未來7--與海爭地付代價 全球暖化現危機

轉載自  大愛影音網  http://media.newdaai.tv/


一連幾天,大愛全球新聞播出漂浮的未來系列專題,介紹荷蘭長達好幾世紀、與海爭地付出的代價,今天的專題繼續介紹,荷蘭早年把整個海灣變成湖泊,後來又擔 心嚴重破壞生態,開始採用可開合式的水門,讓河海交會處不會被強行阻斷。但是,當年看起來偉大的工程,在暖化當前,隨著海平面逐漸升高,也有擋不了水的一 天。一起來看看,荷蘭號稱最大的海洋防護網,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工程師 Arie wijk:「河這邊的水位不會改變,都一樣,每天都一樣,海這邊就有漲退潮,所以這邊水位會改變。」

74歲、工程師退休後,每天用驕傲的口吻,帶人參觀花了十四年打造的跨海工程。

工程師 Arie wijk:「這是全世界最大的海防水閘,我都是這麼告訴美國人的、這是最大的水閘。」

這個世界第一,每天得負起保衛荷蘭水源的重責大任!

靠河和靠海分別有十七道水閘,平時海平面遠比河面高,到了退潮,海平面下降到低於河面,才會開啟十點五公尺高的水閘,讓淡水藉水位差順利出海;水閘門一秒升降一公分,得花二十分鐘才能完全開啟或關閉,當然只要一漲潮就得緊閉水閘,避免海水回灌!

工程師 Arie wijk:「你可以看到黑色裝置,當它縮進去,水門上升,在這個三角架裡。」

控制水閘升降的裝置,就藏在倒三角型的巨大水泥通道中。

工程師 Arie wijk:「當這個縮進來,水閘門就關閉,當它伸出去、閘門就打開;在那邊,你可以看到,現在已經超過7公尺,還可以再升5公尺。」

走在水泥通道,等同回到時光隧道。半個世紀前,這一公里左右的水閘,座落在海中央,還有另一個小區塊供船隻進出;施工中,得不斷抽水,還就地蓋發電廠。

光是水泥樁就有2萬2千個,更別提像是精衛啣石填海;看似小石子,其實一個三公尺見方的水泥塊,也因此有專屬的水泥廠。

22個仿效希臘豎琴的三角形水泥結構,靠纜繩從內部貫穿。

連結閘門,船隻進出口和兩岸陸地,大工告成後,這裡可說是西歐最重要的出海口;匯集萊茵河和馬斯河百分之六十的淡水量,所以用雙邊各十七個水閘、調控出海水量多寡。

要是冬天冰封,靠河閘門邊,每個基座旁都有秘密武器。

工程師 Arie wijk:「當有浮冰通過,這個裝置保護閘門不受破壞,會先破壞冰層。」

西南沿海一帶,十多個海堤或水閘組成的三角洲工程,各有不同特色,但讓荷蘭人最早高喊把海趕出去的工程,要算是北邊的大堤防。

桑德海博物館解說員 ANDRE GROENEVELD:「我們站的地方是艾瑟湖,曾經是桑德海;直到1932年,圍海築起了海堤。」

圍海築堤後,原本的桑德海消失,成為淡水的艾瑟湖,三十公里的堤防,縮短三百公里的海岸線,填了22萬多公頃的新生地。

車流行駛在河海交界,確切的說法,是人力強行切割的分界線,可以看出,艾瑟湖遠低於海平面,但老堤防在暖化當前,受到考驗!

三角洲委員會主席 Cees Veerman:「三成的海堤太低,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災難發生,我們必須避免有任何萬一。」

為了怕萬一,光荷蘭一年至少得把十億歐元丟進海裡。

歐盟水資源負責人 Peter Gammeltoft:「傳統的工程是建造高堤防來防衛,但造價非常昂貴,如果要造非常高的堤防,也可以用其他的解決方式,像是溼地、海岸溼地,可以吸收洪水的衝擊。」

靠工程與海爭地,或藉生態還地於河;在當下安全,與永續未來間,繼續拉扯。

大愛新聞 林珮霖 宋和祥 荷蘭報導
科學顧問:周柏儀
Peter Gammeltoft
Arie wijk
行政院國科會補助
2009/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