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122
:::
shelly - 環境紀事 | 2019-01-03 | 點閱數: 574

By 宇妍,台灣英文新聞

2019/01/03 16:31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經半年多分析,確認台灣領海範圍布滿塑膠微粒。中央社

(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綜合報導)環保團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3)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島航計畫」海洋塑膠微粒統計結果,確認臺灣領海範圍佈滿塑膠微粒!

該基金會自去(2018)年5月開始執行「島航計畫」,開船繞行臺灣一周,針對藍色國土進行首度全臺海域塑膠微粒調查,航跡遍及臺灣本島包括澎湖、小琉球、蘭嶼等離島,共計51個檢測點進行海水表面微塑膠的打撈與蒐集,經半年多分析,公布全臺海域塑膠微粒調查報告。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根據51個檢測數據結果指出,此次採樣在每個測點都發現有塑膠微粒,每立方公尺海水中有0.016到64.12個塑膠微粒不等,若將水體換算成國際標準游泳池大小(長25m✕寬21m✕深度2m),可想像有30幾個到10數萬個不等的塑膠微粒在游泳池中。

其中量最多的測點位於嘉義八掌溪出海口附近,每立方公尺有64.12個塑膠微粒,相當於國際標準游泳池中有十三萬五千顆塑膠微粒,其次為高雄後勁溪出海口與基隆和平島,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分別有4.90與3.10顆塑膠微粒,等於泳池中有約1萬顆上下的塑膠微粒漂浮其中。

溫珮珍說明,本次研究採用美國非營利組織 5 Gyres的網具設計及分析方法,將撈到的塑膠分成硬質塑膠(如瓶蓋)、軟質塑膠(如食品包裝)、發泡塑膠(如保麗龍)、塑膠纖維(如漁線、漁網)與圓形塑膠粒(塑膠原料)五種結果在全臺海域中都發現硬質塑膠的占比最高,可見生活塑膠仍佔大宗。

西部海面八掌溪出海口測點計數到最多圓形塑膠粒,遠高於其他海域,來源大多為塑料加工的原料,推測與上游或鄰近縣市的工廠活動有關;

臺灣西南部海面(包含小琉球)可說是各項人為活動最頻繁的區域,其中曾文溪出海口、安平新港外、後勁溪出海口、高屏溪出海口、楓港溪出海口以及小琉球的花瓶岩、龍蝦洞、厚石裙礁等8個測點塑膠微粒數量皆相對偏高;其中可能由塑膠袋、食品包裝為來源的軟塑膠佔9.7%;漁業活動如支撐蚵棚架的發泡塑膠佔6.9%。

黑潮基金會指出

塑膠微粒(或稱微塑膠) 在國際學術界的定義為直徑小於5mm的塑膠碎片。海面上塑膠微粒主要是來自各種人造塑膠用品,如保麗龍、塑膠袋、寶特瓶、吸管、漁網及各種人造纖維產品,因光照或外力導致脆化斷裂而成;各式塑膠製品及塑膠原料、衣物纖維等,可能經由地下水道、農業灌溉渠道、河川逕流等途徑流入海洋。

圖片來源: 中央社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對日益嚴重的海洋廢棄物問題在過去一年雖引發熱議,環保署亦展開限塑政策,但國內對於臺灣海域塑膠微粒(或微塑膠)的現況調查卻十分缺乏。

本次記者會公布內容,是由民間自發性進行第一筆全臺海域塑膠微粒調查,也是繼2018年9月黑潮發佈「全臺海漂垃圾目視分析調查」後的第二階段重要成果。

相較於同為黑潮流域的海島國家日本,從2014年開始便針對全國海域進行一年兩季以上的海漂垃圾、塑膠微粒調查,進而掌握數據制定國家海洋環境汙染防治政策;美國加州於2018年10月更進一步針對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制定「加州安全飲用水法案」,嚴格管控微塑膠對健康的風險,各國積極投入資源調查海域塑膠問題,以制訂更有效益的限塑政策。

對於臺灣長久忽視海域汙染調查的重要性,張卉君籲請政府盡速投入相對應的資源、積極探討對策,以回應全民對於塑膠微粒造成健康風險的疑慮。

塑膠微粒中「發泡塑膠」主要來自崩解的保麗龍,調查顯示遍布於臺灣海域各區海面。長期進行海灘廢棄物監測調查的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透過長期統計發現,在台南排名第一的嚴重問題是牡蠣浮棚養殖使用的保麗龍浮具所造成、其次是塑膠相關製品,有時甚至超越保麗龍;第三來自一次性飲料杯、寶特瓶、瓶蓋、吸管...等,逐年增加。此外,資料中亦顯示垃圾多來自陸域及河流,且量體多寡與颱風大雨有很直接的關聯。

晁瑞光強調長期調查累積資料的重要性,除發現問題之外,透過長期調查的資料分析才能進一步追索問題背後的成因,並對比改變行為之後是否有所改善。

他指出,例如保麗龍飲料杯在台南市禁用之後,這幾年沙灘上的量就明顯減少;而保麗龍浮具的問題也並非無解,晁瑞光多次向政府建議,應借鑒國際的經驗改用PE浮筒,盼能逐步改善來自陸域及近海的發泡塑膠汙染問題。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第八屆全國不分區立委邱文彥表示,依據黑潮島航調查結果,海洋塑膠微粒的污染,在台灣周遭海域已達普遍而嚴重的程度。科學家發現,塑膠經過光的作用日益碎裂分解,成為極小微粒,不但漂浮於海面,也逐漸沉入深海,透過食物鏈的累積,勢必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生理、海洋使用功能和人體健康的莫大威脅。

因此,國際上對於塑膠微粒所衍生的問題越來越關注,所採應對措施的力度也更趨強大,但此一問題在臺灣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

依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組織法》第二條之規定,海洋污染防治之整合規劃、協調及執行,係屬海洋保育署之職掌,海洋污染的防治業務也由環保署移撥。

然而,無論人員或預算,海保署所獲得的資源卻不成比例。先進國家對於預算的分配,通常以民眾健康風險為依據。海委會和海保署經費如此拮倨,顯見政府對於海塑問題認知尚淺,對於民眾健康關心不足,令人堪憂。

島航計畫的調查結果傳達了一個訊息: 面對整體海洋環境的惡化,不容我們遲疑等待,需要持續調查尋找解決方案。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2019)年將延續島航計畫的調查成果在有限人力與經費下,繼續針對東部海域展開一年四季塑膠微粒調查航班,調查範圍北起基隆潮境、南至秀姑巒溪出海口,建立8個測點的長期調查資料,盼能進一步瞭解塑膠微粒的時空分布狀況與來源。

張卉君表示,在去年島航計畫執行透過民間募款近四百萬得以推動,而在國家108年的年度預算中,僅有海保署的一百萬預計做調查,實在太少。

呼籲政府應當跟上國際海洋趨勢,編列經費與人力,根據一年四季洋流特性、氣候等變因,長期調查台灣海域的塑膠微粒問題,透過調查問題根源提出因應解決的政策,展現守護海洋生態與民眾健康的決心。

圖片來源: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官網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beach.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sn%3D696

文章類別

登入

搜尋

:::